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倾听,
但信口开河不是。
所以每当有老外对中国的事情夸夸其谈,
小编心里总会不以为然。
不过这位来自亚美尼亚的老兄是个例外,他的看法、表达方式,以及流利的中文,都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一个“歪果仁”。
在采访他的过程中,少了许多在华外国友人常见的恭维,而多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诚恳……
他叫sos,中文名 救星索斯,来自亚美尼亚。简单介绍一下:
1. 在中国从事青训13年,现在聚运动担任足球教练;
2. 作为交换生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运动人体科学硕士,如今博士在读;
3. 入选亚美尼亚国家青年队,荣获亚美尼亚86年出生的最佳球员第二名;
4. 《第一届外国人说中国话》上海区冠军,全国区第八名
sos在中国的13年里,任职过许多青训机构,也曾担任过曼城中国训练营项目的总教练。
13年来,孩子变了
孩子没有以前爱足球了,有些孩子来踢球其实是来完成任务的。——相比起最初来到中国时,sos说觉得如今孩子对足球的爱减少了。
“最初来中国时,来踢球的孩子全都表现出对足球的热爱。而13年过去了,现在有些孩子来到球场,是因为老师要他们来,家长要他们来,可能为了从中获得加分,而不是自己喜欢踢。造成这样的情况,学业压力大和诱惑太多都是影响因素。在中国学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不过从电脑游戏、手机那里“抢夺”更多的时间,是做青训的我们可以思考和努力的。”
足球门槛“变高”了
13年来,sos眼看着身边造起了越来越多的足球场,为国内足球硬件的提升感到高兴,但这些球场对学生而言并不便宜,所以同时他也为足球门槛变向地被拔高而感到担忧……
“足球不应该是一个什么费钱的游戏。一个球,几个书包当门,一块空地,这就已经足够了。”
教练分三类,沟通的内容不同
sos把足球教练分成三类。
1. 足球兴趣班的教练
2. 校园足球和青训教练
3. 足球经理人
sos目前所做的,是第二种,也是他认为最需要交流的那种。“因为我们要教他们的不是只有足球技巧。他们在场上的很多行为,都是心理成长的反应,我们需要及时地沟通。不是一对多,而是一对一的沟通交流。”
“知道他们心里想的,帮他们分析,引导。他们是学生,我们要教他们足球,更要教他们做人。”——若是一个教导主任说出这样的话绝对顺理成章,可从一个老外口中那么自然地说出,确实让人有点意外。
中国校园足球需要更衣室文化
sos说:“许多球队的球员,都是穿着球衣来训练
,训练完了直接穿着球衣走,完全没有更衣室的概念。相反在亚美尼亚,‘更衣室文化’恰恰是足球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。”
在换球衣的时候讨论昨天的比赛,训练后回顾场上发生的事情,新球员加入时助他融入集体,有老球员回来时的感人探班,比赛之后教练的肺腑发言,甚至是大打出手之后的冰释前嫌,都是更衣室中美好的组成元素。sos也会尝试着在带队时有意识地培养大家对更衣室气氛的塑造。
就像每年日本高中足球联赛《最后的更衣室纪录片》中的画面,都让我们无比向往。
说到更衣室,南洋中学的徐汇区u17精英男队的更衣室,颇有些这样的意味。大家在训练前轻松地插科打诨,与训练时的一丝不苟也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在场上非常较真的队员,可能在场下是一个脾气温和的“老好人”。这可能就是足球的魅力吧?
找平衡
在sos看来,工作中的许多时候,都必须找到平衡。
“我的足球理念是快速转移出球,但中国人都说‘看菜吃饭’。队员除了两个边路速度比较快之外,并没有非常快的球员。我们不是弗格森、穆里尼奥,可以要求买这个买那个……所以我需要在喜欢的足球风格与手下球员特点之间找到平衡。”
“低年龄段孩子太在乎输赢,他们会失去兴趣和享受。而教练被功利性所束缚,他们也会变得患得患失,如不让能力差的孩子上场,用很脏的方法去赢球。这不是足球。比赛的胜利,球员的潜能激发,球员心理的积极成长,都是我们要去平衡的。”
当采访的最后,聊起中国的文化,sos说他学到过一句话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既然sos来到了聚运动,相信我们可以一起为中国的校园足球,出一点谋,划一些策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